梦幻天堂·龙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938|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01-09] [转贴][1988年美国十佳影片之一][布拉格之恋][HDRIP-RMVB/749MB][中文字幕]

[复制链接]

0

主题

936

帖子

862

积分

龙的传人

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862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6-1-9 00:49: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文 名 布拉格之恋/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沉重浮生/布拉格之春
◎片  名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年  代 1988
◎国  家 美国
◎类  别 剧情
◎语  言 英语
◎字  幕 中文
◎IMDB评分 7.3/10 (5,776 votes)
◎IMDB链接 http://www.imdb.com/title/tt0096332/
◎文件格式 HDRIP-RMVB
◎视频尺寸 704x304
◎文件大小 3CD  
◎片  长 172 Mins
◎导  演 飞利浦·考夫曼 Philip Kaufman
◎主  演 丹尼尔·戴-刘易斯 Daniel Day-Lewis .... Tomas
      茱丽叶·比诺什 Juliette Binoche .... Tereza
      莉娜·奥琳 Lena Olin .... Sabina
      Derek de Lint .... Franz
      Erland Josephson .... Ambassador
      Pavel Landovsky .... Pavel
      Donald Moffat .... Chief Surgeon
      Tomek Bork .... Jiri
      Daniel Olbrychski .... Interior Ministry Official
      斯特兰·斯卡斯加德 Stellan Skarsg?rd .... The Engineer
      Bruce Myer .... Czech Editor
      Pavel Slaby .... Pavel's Nephew
      Pascale Kalensky .... Nurse Katja
      Jacques Ciron .... Swiss Restaurant Manager
      Anne Lonnberg .... Swiss Photographer
◎简  介 
被评为1988年美国十佳影片之一, 获戛纳电影奖。
剧情简介:
1968年初春的一天,捷克首都布拉格。在郊外一家小咖啡馆里,脑外科医生汤马斯邂逅特丽莎,特丽莎在这里当女招待,她当时正在阅读世界名著《安娜·卡列尼娜》。对这个朴实而脱俗的美人,汤马斯几乎一见倾心。而汤马斯这个风度翩翩的城里青年,正合姑娘的心意。两人很快亲热起来。但捉摸不透的汤马斯要回布拉格,就与特丽莎告别了。
汤马斯是个风流成性的单身汉。如果他用职业口吻对女病人说:“请把衣服脱下!”那些女人就会毫不犹豫地脱光衣服,任他摆布。不过,这些都是逢场作戏而已。唯有女画家萨宾娜,他把她当作知己。他俩交往过甚,可他从没在她家里过夜,尽管萨宾娜向他表示过,她爱他。
汤马斯从郊外回来,不免有些失落,就迳自来到萨宾娜的寓所。萨宾娜这时身穿黑色比基尼泳装,头戴一顶黑色绅士帽。她趴在一面椭圆型的镜子上,镜子内外的女人构成灵魂与肉体、理智与欲望的反衬和对照。汤马斯在一边看得神魂颠倒,扑向萨宾娜,双双坠入情海欲火之中。
不久,特丽莎追随汤马斯而来,怯生生地闯进汤马斯的家。特丽莎为汤马斯带来清纯、质朴的气息,他按捺不住饥渴,“我来给你检查一下,请脱掉衣服!”他又将特丽莎带进了爱河。
汤马斯得悉特丽莎在布拉格举目无亲,便留她住下。与她过起同居生活。面对现实,特丽莎必须找个工作维持生活。
有一次,汤马斯带特丽莎去萨宾娜家,请她帮忙替特丽莎找份工作,“特丽莎一心想当摄影师,她拍的照片可好呢!”
萨宾娜确实不寻常,她明知特丽莎是汤马斯迷恋的姑娘,但看在汤马斯面上,还是帮了特丽莎的忙。经她的努力,特丽莎的一张摄影作品得到发表。
为了庆祝这件喜事,汤马斯请同事一起去舞厅聚会。这家舞厅有一支演奏摇摆舞曲的乐队,可不料这天来了几个大人物,乐队受命以古代的俄罗斯舞曲代替摇摆舞曲。
汤马斯他们大为扫兴。汤马斯本来对那些人就不满,因为他们在斯大林时代推行了一套残暴的政策。于是,他趁此愤慨地说:“这帮家伙曾把10多万无辜的老百姓投入监狱,并对他们处以死刑,而今却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希腊神话中的俄狄浦斯王因为不明事由而杀父娶母,后来意识到自己的罪过,就刺瞎了自己的双眼悔过。可面前的这帮家伙都不想惩罚自己,依旧霸占着这个国家。”
汤马斯的上司,一位外科主任对这番议论很受启发,建议汤马斯写成论文,发表出来,肯定受到欢迎。
特丽莎真诚的爱情感化了汤马斯,他改变了固有的生活观念,决定与特丽莎结婚,他们在居住乡村的朋友贝佩尔那里举行了简朴的婚礼。他们还选了一只小狗做宠物,把这狗取名为卡莱宁。婚后不久,汤马斯的政治批判论文在报刊上发表了。
做了丈夫的汤马斯还是改不掉放荡本性,他经常很晚回家,不是去找萨宾娜,就是去找别的女人鬼混。萨宾娜毕竟是艺术家,对汤马斯这种生活方式完全能接受,只要她爱他,跟他在一起有乐趣,其他都是无关紧要的。可乡下姑娘特丽莎恰恰相反,她需要忠实的丈夫,爱情是忠贞而自私的。
一天汤马斯半夜回来,特丽莎满腔悲愤地谴他,最后冲动地表示:“好吧,我们分手吧!”
特丽莎离家出走,来到街上,街上一片混乱。原来,苏联正用武力干涉捷克发生的“布拉格之春”,苏军坦克开进布拉格城,居民们纷纷上街阻挡入侵的苏联军队。特丽莎为眼前的情景所感染,摄下了这一幕幕历史镜头。
汤马斯为寻找特丽莎也来到街上,好容易在人流中发现特丽莎,而特丽莎正受到苏联军人的包围和追问。汤马斯不顾一切地冲上去,把特丽莎拉进了人群,摆脱了苏军人员。特丽莎感激汤马斯的相救,又与他重归于好。
“布拉格之春”之后,捷克不少青年流亡国外。萨宾娜也在流亡者行列之中,她去了中立国瑞士。在瑞士首都日内瓦,捷克流亡者经常举行集会。萨宾娜在一次集会上结识了法国政治家、大学教授弗兰茨。两个孤独的流亡者彼此安慰。
不久,汤马斯夫妇也逃至瑞士,汤马斯进了一家医院干老本行,而特丽莎四处推销她摄下的苏军入侵纪实照片。可是,出版社编辑说,这些照片已不是什么新闻了,让她不妨拍几张裸体照。
次日,特丽莎从丈夫口中得知他又遇到了萨宾娜,这意味着他们重温旧情,她明白,她又想,萨宾娜既然不受约束地和别人的丈夫作爱,那也一定不在乎将自己的胴体展示公众。她决定找萨宾娜试试。
听了特丽莎的来访意图,萨宾娜大吃一惊,不过她还是接受了。她先是默默地让特丽莎拍完,然后报复性地命令:“现在该轮到你了!快把衣服脱了!”她的口气不容拒绝。特丽莎只好接受镜头的追捕。
就在这时,弗兰茨闯进来,见两个女人赤身裸体,以为她们在搞同性恋,他退了出去。
面对这难堪的局面,萨宾娜打算去美国。萨宾娜离开瑞士的那天,特丽莎也动身回祖国去了,还带上心爱的小狗卡莱宁,给汤马斯留了一封信,“对我来说,人生是很重要的,而你对待生活却是那样的轻浮。我是个软弱的女子,对你的轻浮我不能容忍。与其等着被你抛弃,倒不如趁早回到自己弱小的祖国去。”
汤马斯读完这封信,幡然醒悟自己不能这样混下去。他本该与萨宾娜分手,现在萨宾娜不是走了吗?他该去找特丽莎重新开始生活。由于行色匆匆,汤马斯过境手续不全,护照被没收。特丽莎知道后大为感动,再次投向他的怀抱。
由于汤马斯那篇政论文章,官方一再要他写悔过书,他不从,被贬职,去贫民区一家诊所工作,后连这一工作也被开除。他们只能靠特丽莎在酒吧当女招待赚钱维持生活。
有人介绍擦大楼窗户的粗活,汤马斯也去干。一日,他在大楼里擦玻璃,一个少妇请他诊断腰痛病。在少妇的诱惑下,他又一次沉溺于情事之中。
不料,他回到家,特丽莎立刻发现破绽。盛怒之下,特丽莎决心以行动来报复丈夫的轻浮。她壮着胆找到在酒吧认识的那个技师。技师的家里有些异样,屋中间挂一块帷幔,好像藏着什么。技师总算拉开帷幔,里面是张床。“我等着你!”技师引诱特丽莎上了床。
一个被除职的外交官流落到小酒吧里当雇工,他见多识广,听特丽莎说技师家的怪现象,就替她分析:也许那技师用隐藏的照相机把他们作爱镜头摄下,作为要挟,使特丽莎受他控制。
特丽莎听了越想越怕,觉得应该找汤马斯商量,尽快离开布拉格。
汤马斯夫妇终于摆脱了政治和生活的双重负担,在证婚人贝佩尔的僻静小村里,过着朴素而抒情的田园生活。虽然日子过得平淡,可他们心灵得到宁静。只是他们的爱犬卡菜宁不幸被猎人打中,特丽莎含泪跟着丈夫去荒野埋葬卡菜宁。
几天后,他们驾着运货车去附近小镇参加农民聚会。次日归程中正赶上下雨,他们冒雨上路。途中,特丽莎见丈夫握着方向盘沉默不语,突然问:“你在想什么?”
“我这个人真不幸。”
汤马斯话音刚落,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
数日后,在美国的萨宾娜收到布拉格来信,信中传来噩耗:“汤马斯与特丽莎在一次汽车事故中不幸死亡。”
难道这就是人生?萨宾娜凝视天空,热泪滚滚而下。

影评
高中时看杂书,发现很多人喜欢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个莫名其妙的短语。觉得这几个字这么摆在一起,很神奇,但不明出处。大学时垂涎三尺看着中文系学兄满架满床诗书,发现了这个名字,也知道了一个叫作米兰·昆德拉的捷克人,又是写小说,又是作电影,又是玩爵士,一专多能的样子。读来真是不错,虽然那时还有些似懂非懂。就是被文字给击中了,就像读《百年孤独》的第一句话就无可就药痴迷上加西亚·马尔克斯,翻遍他所有能找到的文字一样。后来遍寻那个北方城市所有的书架,收集这个捷克人所有的书,还在校园小径狭路相逢一个学兄,与他辩论为什么喜欢或者不喜欢米兰·昆德拉的问题。那时还没有机会看到这个电影。
在电影学院拉片室的幽暗里带着耳机看《布拉格之恋》(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的感觉,刻在心底很深的地方。除了影像,专注的感觉与坐在电影院里的质量别无二致。没有把电影与小说作太多的比较,实际上电影无法承载那么沉重的抽象的哲学意义。就像爱森斯坦无法把《资本论》搬上银幕。
已经听很多人批判电影拍没了小说里的深刻意韵,好莱坞欲盖弥彰的痕迹太浓。亲眼看见那些玄妙拗口又才气横溢的词句变成了一个通俗的爱情肥皂剧,政治和哲学意义成为虚化的背景,有一点失望。后来慢慢喜欢这个通俗爱情故事,在东欧韵味的音乐里迷醉了。总是看戈达尔和费里尼,还是有些疲累的。电影靠什么打动观者或高雅或低俗的心罢了。不管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对爱情、幸福这类词的渴念是一样的。托马斯与特丽莎,特丽莎与萨宾娜,托马斯与萨宾娜,萨宾娜与弗兰茨,托马斯与无数女人,特丽莎与偶遇的男子……双双对对或者孤孤单单,都挣扎在爱和情欲里。
意识在忠实与背叛,自省与惶惑中游走,轻与重的问题伴随始终。有关于时代的困惑,也有超越时代的思索。
灵魂在肉体上方默默注视,肉体却服从本体的需要。所以才有托马斯永远的不忠和特丽莎永远的苦痛。萨宾娜虽然也需要情感的归宿,却仍然选择了自由和继续背叛。当一切沉重的思考迷惘得无从着落,就变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而同时仍感到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布拉格之恋》编剧之一让-克洛德·卡里耶从1968年就认识昆德拉,应该会从语词掩盖下摘出情节来。这个故事编得还不算糟糕。一切遭到压抑的时候,托马斯无论是道貌岸然站在手术台边,还是被放逐擦玻璃,都寻机与各类女子寻欢作乐。此时的自制力,远不及拒写认罪书坚定。这样的坚定,让他对特丽莎的背叛看起来不那么可恶。
丹尼尔·戴·刘易斯冰蓝色几乎透明的眼睛,狡黠着放荡着忧郁着,魅力十足,四处搜寻猎物。《纯真年代》里,满脸沧桑的刘易斯孤独坐在情人窗下,任由窗帘随风飘荡,窗子由开向关,起身默默离去。另一种诠释。可惜貌美如花的伊莎贝尔·阿佳妮没有享受到忠贞一世的爱情,真实的刘易斯只是比托马斯收敛一点而已。
萨宾娜则永远戴着黑色男式礼帽,保持自由和遗世独立。清楚记得萨宾娜说:我不是反对共产主义,我只是反对媚俗。我们都反对媚俗,可媚俗恰恰是人类无法避免的一个部分。没有人能逃脱人类与生俱来的宿命。我们永远生活在悖论中,永远在探索无法解答的问题。
她在瑞士收到写有托马斯夫妇噩耗的信,泪流满面。终结了三个人暧昧不明却真实可触摸的关系。电影名字的另一个中文译法是《沉重浮生》,这个并不高深的俗世浮生,只是因为这样的世界而沉重。
特丽莎,永远像一只乖巧纯真容易受伤的小鹿,哀伤地绝望地爱着托马斯。她说:下次你再去找那些女人,带着我去行吗?我帮你给她们脱衣服。无望至此,直教人无奈叹息。
朱丽叶特·比诺什的美丽,在这里展露无遗。《蓝色》里面的茱丽,已经被赋予太多沉重的意义,不属于俗世,只可远观。此处的特丽莎,在阳光草地上读书,在游泳池里鱼般滑行,都是属于尘世的有血有肉的纯美少女。有人说,比诺什像春天里的第一口雪糕。她的美既是天生丽质,又像一架经过精心设计的复杂的装置,钟摆在上面弧形的摆动,左侧是古典的欧洲,右侧是赤裸在深渊上的欧洲。特丽莎对托马斯,起初只是单纯的爱和依赖。变故让她内心的力量惊醒。不顾一切对着苏军的枪口拍照时,只身离开托马斯时,她已经长大了。好在两个人终于有过一段无欲无求的日子,桃源仙境里与宠物猪狗做伴的日子。就像很多年前看了电视剧就把陈晓旭认作林黛玉一样,觉得特丽莎似乎就是比诺什的样子了。
电影曾经引起恶评如潮。很多批评家对公开出现在小说里的叙述者的"缺失"感到遗憾,还探讨昆德拉小说的"不可改编性",探讨文学叙事与电影叙事是否有同一性。记得一次BBS上的讨论,多数人都对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嗤之以鼻,认为它难以传达出小说的神貌。
看施隆多夫的《锡鼓》时,只有看见君特·格拉斯小说《铁皮鼓》中奥斯卡的惊喜,没有太多不适。既然是改编,又何必一定沿着一条老路走到黑呢。
后来恰好看见一个叫作帕·卡特里斯的美国人写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从不同视角看电影改编》。帕·卡特里斯提到了小说与电影中"跨距离"的概念,即叙事意义上焦距层次上的转换。而另一概念"零度焦距",指不定焦于某一具体人物。这与热奈特的距离概念有关,指故事与读者(观者)之间的喻意距离,叙事者存在越明显,读者/观者与故事间的距离也就越大。二者相比,小说中体现的距离比电影中大得多。因为电影中叙事者是缺失的。而小说中时时跳出来夹叙夹议的叙事者起了很大的间离作用。
其实这篇文章里,印象最深的是他讨论影片的音乐,捷克作曲家利奥什·雅那切克的《童话:第三乐章》里的小提琴协奏曲。
一直钟情捷克的音乐,因为昆德拉小说里描述的捷克民族的载歌载舞,歌舞中的突发爱情(小说《玩笑》里),更重要因为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的《沃尔塔瓦河》,骤然一听,惊艳的感觉一直难忘,于是开始了四处搜寻的历程并幸运得逞。有些音乐会忽然间在人生的某个瞬间打动你,就像你不知道自己听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会忽然落泪。就像遭遇米兰·昆德拉故弄玄虚说的"利多斯特(Litost)":一个人突然洞察自身的悲惨而产生的一种极度痛苦。
看了文章的第二天,就在学校门口的路上买到了雅那切克弦乐四重奏的CD,觉得很奇妙。后来看见李皖写的"向雅那切克致敬"的文章。音乐披上世俗外衣,表述方式开始平俗,这,似乎也没什么可抱怨的。时代使然。
影片使用了捷克导演詹·尼梅克的资料镜头,就是苏军坦克(1968年8月20日和21日)入城那段,著名的"布拉格之春"。当时尼梅克正与约瑟夫·斯克沃莱吉拍摄的一部关于布拉格的纪录片,名为《布拉格清唱剧》(1968年)。影片还使用了曼·雷和比尔·布兰蒂的摄影素材。
捷克新浪潮电影导演贾洛米尔·吉里斯1968年曾经改编了米兰·昆德拉的《玩笑》,可惜没有机会见到。
"人们想成为未来的主人的唯一理由就是要改变过去"
米兰·昆德拉在《笑忘录》里说。要命的是这个人太聪明而且很刻薄,象巫师一样,总是一刀正中要害。电视里Channel[V]台循环播放王菲有一搭没一搭的《笑忘书》,一看即知作词者大约某天看到了《笑忘录》的封面。几乎是个完全小资手册。10年前出现的电影《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只是"庸俗化了"的先声而已。也许此时,已经没有人愿意把它拍成一个哪怕更庸俗的东西,因为关注这种小说的人并不多了。
米兰·昆德拉在《笑忘录》里说,"我们写书的理由是我们的孩子们根本就不屑一顾。我们转向一个匿名的世界,是因为我们向自己妻子谈话的时候他们充耳不闻。"那年我为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拿《生活在别处》与人互换,结果各自都痛心不已。后来,书的前主人刻了一个小石头给我,作为永久纪念。将它别在一件红色外衣上画的嘴斜眼歪的韩国逃学顽童旁边。总是有人问我:那上面写的什么?仔细看,然后哈哈大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太搞笑了吧?
然后我也笑。有什么办法呢,就是觉得这个小石头和这个小孩和这件衣服很协调。

0

主题

146

帖子

-1

积分

龙网过客

Rank: 1

积分
-1
沙发
发表于 2006-1-9 10:13:39 | 只看该作者
看 看怎么样

0

主题

312

帖子

-2

积分

龙网过客

Rank: 1

积分
-2
QQ
板凳
发表于 2006-1-9 18:38:10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分享!!!
支持发片!!!

0

主题

307

帖子

348

积分

龙少爷

Rank: 10Rank: 10

积分
348
4
发表于 2012-4-21 11:52:41 | 只看该作者
看 看怎么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梦幻天堂·龙网

GMT+8, 2025-1-22 17:54 , Processed in 0.842394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