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者》由来自于加拿大的电影人彼特·斯代宾(Peter Stebbings)自编自导,是他由表演行业转型幕后制作的第一部电影作品……与其他优秀的漫画改编电影不太一样的是,斯代宾之所以会产生创作一个名叫“保卫者”的超级英雄的想法,其灵感却是来自于19世纪的小说家陀思妥耶夫斯基(Fyodor Dostoyevsky)的作品。作为一位加拿大的本土演员,斯代宾曾分别出演过非常有影响力的电视剧《麦迪逊》(Madison)、《商人》(Traders)和《Across the River to Motor City》——以他自己的话说,他是在去安大略拜访几个好朋友的过程中,心中第一次开始勾画出“保卫者”的想象蓝图的,斯代宾回忆道:“最初的时候,我的脑子里只是有一些断断续续的线索,没有什么连贯性,突然,某一天早在我在床上醒来,发现自己已经有了一个完整且成熟的电影概念。一开始的两天,我称呼它为《拳击手》(The Pugilist),后来才变成了现在的《保卫者》。”
与此同时,彼特·斯代宾还在影片的片名中设置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潜在含义,事实上,“Defendor”是一个错误的拼写,应该是“Defender”才对,这源于主角亚瑟·帕平顿是一个对文化知识不怎么在行的粗汉。在影片中扮演了亚瑟的是伍迪·哈里森(Woody Harrelson),曾因为在1994年的《天生杀人狂》(Natural Born Killers)中塑造一个另类的杀人恶魔的形象而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前在《僵尸之地》(Zombieland)中也有精彩的演绎……“保卫者”因为白天和黑夜的双重身份而与一个可爱的街头少女凯特有了联系,还有一个秘密卧底的警察,由加拿大演员伊莱亚斯·科泰斯(Elias Koteas)出演,韩裔演员吴珊卓的角色则是亚瑟的精神病医师帕克博士——如果你也像亚瑟一样,不得不穿上夜行衣,对抗的是全副武装的犯罪分子,手中的武器都是临时拼凑出来的小物件,比如说玻璃球或蜜蜂什么的,那么你确实需要一个精神科的医生。
彼特·斯代宾承认,除了从俄国经典的文学作品中获得了创作灵感之外,另一个对他影响至深的就是“蝙蝠侠”系列漫画中的一卷故事——《蝙蝠侠黑骑士再现》(Batman: The Dark Knight Returns),其作者是弗兰克·米勒(Frank Miller),不仅重新唤醒了倍受尊敬的“图画小说”的漫画形式,同时也引领着整体的画风向着更加具有现实主义色彩和坚韧的领域靠拢。斯代宾至今还记得,自己还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第一次看到这本漫画书时所感受到的震惊,就像每一个“蝙蝠侠”的漫画迷一样,因为米勒对真实世界中的“蝙蝠侠”和“小丑”那过于噩梦般的描述而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斯代宾说:“这里有一组画面,仅仅只是一组画面,却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刻下了一道深深的痕迹,甚至产生了一种要挣脱画面的束缚的视觉感……我还记得那一部分内容描述的是一个男人在行动缓慢地嚼着一块巧克力,他的头发遮住了眼睛,他刚刚杀了人——就是这样一个画面,却能代表全部,我当时就想,‘我也要写一个这样的故事,就围绕着这样一个男人展开。’那一年我才14岁,这个电影想法却有如种子一样在我的心里生根发芽。”
尽管从中提取到的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故事素材,事实上彼特·斯代宾已经有很久不曾沉迷于漫画的世界当中了,他回忆道:“我对漫画的喜爱只持续了差不多4年的时间,曾经着迷过《少年悍将》(The Teen Titans)一类的作品,还有艾伦·摩尔(Alan Moore)的画风也很特别,最后才是弗兰克·米勒,他为我呈现出来的是我对漫画所能产生的终极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