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敦煌位于甘肃河西走廊最西端,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交汇处,南有祁连山,北有马鬃山,东、西两面为戈壁沙漠,平均海拔1138米,形成了南北高、中间低、自西向东北倾斜的盆地平原地势。全市总面积3.12万平方公里,其中绿洲面积1400平方公里,仅占总面积的4.5%,且被沙漠戈壁包围,故有“戈壁绿洲”之称。
这张图片在飞机即将降落敦煌机场时航拍,颇能看出“戈壁绿洲”之意。
“敦煌”是“盛大”的意思。敦者,大也;煌者,盛也。又因城在鸣沙山下,古称沙洲。
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纪时,就有游牧民族生活在这里。但是敦煌的兴盛和强大的西汉兴盛离不开的。
西汉初年,匈奴人入侵河西,挫败月氏,整个河西走廊为匈奴领地。强盛的匈奴以"控弦之士三十余万"的威势,对西汉王朝构成了严重威胁,并且经常骚扰掠夺。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继位后,采取武力防御和主动进攻两者兼用的战略,于建元二年(前138年),首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联络月氏、乌孙夹击匈奴。元狩二年(前121年),汉王朝进发河西走廊。同年春,派骠骑将军霍去病统率万骑从陇西出塞,进军河西,大获全胜。给河西的匈奴势力以沉重的打击。
图片为拍于阳关博物馆的张骞塑像 汉元鼎二年(前115年),张骞二次出使西域,顺利地从乌孙凯旋而归。从此,开通了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张骞"凿空"之行,是中西交通史上的创举,为促进中外以及中原同西域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绩。
图为拍于阳关博物馆的壁画. 为了彻底断绝匈奴与西羌的通路和联系,捍卫边关和丝绸之路的安全,汉武帝于元狩二年(前121年),在河西设置了酒泉郡和武威郡。并采用设防、屯垦、移民等措施,不断充实、加强建设河西。
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又将酒泉、武威二郡分别拆置敦煌、张掖两郡。又从令居(今永登)经敦煌直至盐泽(今罗布泊)修筑了长城和烽燧,并设置了阳关、玉门关,史称"列四郡,据两关",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敦煌成为中西交通的"咽喉锁钥"。
敦煌建郡之后,为西汉王朝经营西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图为古丝路局部地图.
中国的丝绸及先进技术源源不断地传播到中亚,西亚和欧洲。欧洲、地中海沿岸和西域的玉器、玛瑙、奇禽异兽、农作物等长途转运到中原。各国使臣、将士、商贾、僧侣往来不绝,都要经过丝路要道敦煌。
敦煌,历经沧桑,几度盛衰,步覆蹒跚地走过了近五千年漫长曲折的里程,同时,孕育了灿烂敦煌文化。
敦煌文化的代表,无庸置疑由莫高窟来承担了。莫高窟又俗称:千佛洞,位于敦煌市城东南2 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创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迄令保存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代,历时一千多年的多种类型洞窟735个,其中有壁画和彩塑的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唐宋木构窟檐5座。
莫高窟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宏大、内容最丰富、艺术最精湛、保存最完整的佛教石窟寺。
一九八七年十二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艺术的特点表现在建筑、塑像和壁画三者的有机结合上
敦煌飞天是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佛教中把空中飞行的天神称为飞天。
在莫高窟的绝大多数窟中都画有飞天。
图片为敦煌剧院的舞剧剧照. 另外,近些年来感动国人的舞蹈,有一说法,就是来源自莫高窟3窟的“千手千眼观音”壁画.
剧照 敦煌,另一神奇的地方,鸣沙山和月牙泉.鸣沙山位于敦煌城南约5公里处,东起莫高窟崖顶,西接党河水库,整个山体由细米粒状黄沙积聚而成,狂风起时,沙山会发出巨大的响声,轻风吹拂时,又似管弦丝竹,因而得名为鸣沙山。
鸣沙山有两个奇特之处:一是人若从山顶下滑,脚下的沙子会呜呜作响;
另外一个奇迹是:白天人们爬沙山留下的脚印,第二天竟会痕迹全无。
掬沙细看,就会发现山上的沙粒有红、黄、绿、白、黑五种颜色,称为“五色沙”。
月牙泉被鸣沙山环抱,长约150米,宽约50米,因水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月牙泉的源头是党河,依靠河水的不断充盈,在四面黄沙的包围中,泉水竟也清澈明丽,且千年不涸,令人称奇。
敦煌还有两处著名的古关值得一去.
阳关博物馆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七十公里处的阳关,阳关始建于西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时期。它凭水为隘,据川当险,与玉门关南北呼应,为汉王朝防御西北游牧民族入侵的重要关隘,也是丝绸之路上中原通往西域及中亚等地的重要门户。
在宝石东来、丝绸西去的年代里,它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发挥过重要作用,所以“阳关大道”被喻为康庄光明之路。
图片左侧据说就是阳关故道. 人们又常于此为西行者送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代诗人王维以一首《渭城曲》的千古送别绝唱更使阳关声震四海,名扬天下。
至今,墩墩山上仍然矗立着汉代烽燧遗址,被称为“阳关耳目”。它是阳关的历史见证。
关城不再,仅有白云依然.
玉门关,俗称小方盘城,位于敦煌市西北约90公里的戈壁滩上。相传古代西域和阗等地的美玉经此输入中原,因此得名。现存汉玉门关址,坐落在疏勒河下游南岸旁的一处沙岗上。城垣完整,黄土版筑,略呈方形。南北26.4米,东西24.5,残高9.7米,基厚4.9米。西、北面各开一门,形如土洞。
玉门关约建于西汉武帝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当时,汉王朝刚刚取得对匈奴作战的重大胜利,于是在河西走廊‘列四郡,据两关”,即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河西四郡和玉门关、阳关。自此,玉门关便和阳关一起,分别成为古代中原通往西域以至中亚、欧洲等地北、南两路的重要关口。
不过”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也道尽了当时戍边将士的悲苦.
关址北面数十米,即是疏勒河下游一大片由河流、碱湖组成的沼泽地。艳丽的朝霞反倒显示出如今的一片荒凉.
关址周围,仅有营垒、城郭遗址可见,远处戈壁浩瀚,天地茫茫,长城、烽燧宛若游龙,在戈壁、沙碛间逶迤西去.
骆铃犹响,似在遥望西去的征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