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天堂·龙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2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01-04] 了解一下大师梅兰芳

[复制链接]

0

主题

209

帖子

116

积分

龙之子

龙的传人上龙网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1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4 17:10: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生平传略
  梅兰芳(1894-1961),名澜,又名鹤鸣,字畹华、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江苏泰州人,1894年生于北京,他出生于京剧世家,10岁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天仙配》,工花旦,1908年搭喜连成班,1911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张贴菊榜,梅兰芳名列第三名探花。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戏,初来上海就风靡了整个江南,当时里巷间有句俗话:“讨老婆要像梅兰芳,生儿子要像周信芳”。他吸收了上海文明戏、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装设计等改良成分,返京后创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第二年再次来沪,演出了《五花洞》、《真假潘金莲》、《贵妃醉酒》等拿手好戏,一连唱了34天。
  回京后,梅兰芳继续排演新戏《嫦娥奔月》、《春香闹学》、《黛玉葬花》等。1916年第三次来沪,连唱45天,1918年后,移居上海,这是他戏剧艺术炉火纯青的顶峰时代,多次在天蟾舞台演出。综合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创造了醇厚流丽的唱腔,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1915年,梅兰芳大量排演新剧目,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被称为梅派大师。  
  1919年4月,梅兰芳应日本东京帝国剧场之邀赴日本演出,演出了《天女散花》、
  《玉簪记》等戏。一个月后回国。1921年编演新戏《霸王别姬》。1922年主持承华社。
  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中国首届旦角名伶评选,梅兰芳因功底深厚、嗓音圆润、扮相秀美,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一同被举为京剧四大名旦。
  1930年春,梅兰芳率团赴美,在纽约、芝加哥、旧金山、洛杉矶等市献演京剧,获得巨大的成功,报纸评论称,中国戏不是写实的真,而是艺术的真,是一种有规矩的表演法,比生活的真更深切。在此期间,他被美国波莫纳大学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授予文学博士学位。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梅兰芳迁居上海,先暂住沧洲饭店,后迁马斯南路121号。他排演《抗金兵》、《生死恨》等剧,宣扬爱国主义。1935年他曾率团赴苏联及欧洲演出并考察国外戏剧。在京剧艺术家中,出访最多和在国内接待外国艺术家最多的当属梅兰芳,他把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和艺术家谦逊、朴实的优良品质介绍给了各国人民,因此人们称他为本世纪二十年代至五十年代中国京剧艺术的文化使节。
  抗战爆发后,日伪想借梅兰芳收买人心、点缀太平,几次要他出场均遭拒绝。梅兰芳考虑到在上海不能久留,遂于1938年赴香港。他在香港演出《梁红玉》等剧,激励人们的抗战斗志。1941年香港沦陷后,他安排两个孩子到大后方读书,自己于1942年返沪。
  抗战胜利后,梅兰芳在上海复出,常演昆曲,1948年拍摄了彩色片《生死恨》,是中国拍摄成的第一部彩色戏曲片。上海解放后,于1949年6月应邀至北平参加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当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1950年回北京定居,任文化部京剧研究院院长,1951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1952年任中国京剧院院长,并先后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1955年,他拍摄了《梅兰芳的舞台艺术》,收入他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宇宙锋》、《断桥》等及他生活片断和在工厂、舞台演出的《春香闹学》等戏的片断。1956年他率中国京剧代表团到日本演出。1959年6月他在北京演出《穆桂英挂帅》,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节目。1961年8月8日在北京去世。著有《梅兰芳文集》、《梅兰芳演出剧本选》、《舞台生活四十年》等。代表剧目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打渔杀家》等,先后培养、教授学生100多人。
艺名由来
    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出生于京剧世家,祖父梅巧玲是清末著名旦角演员,伯父梅雨田是京剧胡琴演奏家。父明瑞,字竹芬,小生改花旦,母为杨隆寿之长女长玉。他8岁学艺,师从名小生朱素云的哥哥朱小霞,11岁登台,他刻苦钻研不断实践,继承并发展了京剧传统艺术,形成风格独具的“梅派”,成为四大名旦之首。他的表演艺术很早就蜚声海内外,但他到16岁才起了“梅兰芳”这个艺名。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秋天,喜连成班主叶春善带领他的科班在吉林演出。一天早晨,叶春善偕筹资组建喜连成的开明绅士牛子厚到吉林北山散步。他俩边爬山,边闲谈,忽然发现有一人在小树林里练剑,但见他体态轻盈,动作敏捷,那剑被他舞得寒光闪闪,风声嗖嗖,把自己围在水泼不进的弧光圈里,牛子厚简直看呆了。他生平酷爱京剧,也观赏过不少武术高手的表演,但像今天见到这样的绝伦剑技,还是不多,他情不自禁地连连拍手叫好。那舞剑人听到有人喝彩,连忙把剑收住,两颊绯红,用手帕揩拭额头沁出的细密汗珠、恭敬地向牛子厚躬身施礼:“牛老板,喜群献丑了。”
  牛子厚这时近前定睛细看,只见面前这个年轻人仪表堂堂,气度潇洒,举止端庄,真是一个挑大梁的料子,便问道:“你可曾有艺名?”叶春善接答道:“我给他起了个艺名叫‘喜群’。”牛子厚沉吟良久说:“这孩子相貌举止不俗,久后必成大器,给他更名‘梅兰芳’如何?”叶春善师徒二人欣然同意。从此,就用了“梅兰芳”这一享誉国内外的艺名。
[编辑本段]日伪讹诈 愤然毁画
    梅兰芳有一笔演出的收入,在赴港时,曾带往香港存入银行。可是返回上海不久,日寇统治下的香港将这笔高额存款全部冻结,无法取出。一直靠利息过日子的梅兰芳,家庭生活顿时举步维艰,全家如何生存成了梅兰芳日夜思考的难题。他问夫人怎么办?夫人说:“最近报纸登出了何香凝女士卖画谋生的消息,我们不妨也来学她。发挥你的绘画才能,卖画度日如何?”
  其实梅兰芳早有这种念头,只是没有说出,怕夫人不同意。现在夫人主动说出来了,他自然点头称好。两人着手构思,夫人磨墨,丈夫绘画。不到八天,画了20多幅鱼、虾、梅、松。当市民看到醒目的“本店出售梅兰芳先生近日画作,欢迎光临”的广告时,争相购买。不到两天,20多幅画就全部卖完了。
  这件事传出后,上海文艺界、新闻界、企业界反响十分强烈,许多知名人士提出要为梅兰芳办画展,梅兰芳得知后特别兴奋,为不负众望,他苦战了半个月,画了几十幅作品,面交主办者安排。主办人员选定重阳节在上海展览馆展出,请梅兰芳夫妇届时光临剪彩仪式。
  然而此消息不胫而走,日伪汉奸获知后互相勾结,肆意捣乱,他们派来一群便衣警察,提前进入展览大厅大做手脚,前来参观的许多群众见状纷纷离开。梅兰芳看见门口冷冷清清,觉得奇怪。当他走进展厅后,发现每幅画上都用大头针别着纸条,分别写有“汪主席订购”、“周副主席订购”、“冈村宁次长官订购”……还有一些写着“送东京展览”。梅兰芳夫妇目睹此景,气得两眼冒火,立即拿起桌上的裁纸刀,刺向一幅幅图画。“哗!哗!哗!”几分钟内国画化为碎纸。
  梅兰芳义愤填膺的毁画举动,很快传遍整个上海,也很快传向大江南北。上海当局的报纸抢先发布头号新闻,言称:“褚部长目瞪口呆,一场画展一场虚惊!”宋庆龄、郭沫若、何香凝、欧阳予倩发表声援讲话,称赞梅兰芳民族气节凛然,为世人所敬仰。广大群众也纷纷寄来书信,支持梅兰芳的爱国行动。梅兰芳看到全国人民对他如此赞赏和支援,感动得热泪盈眶,兴奋地对夫人说:“我梅兰芳再也不是一只孤燕了!”
举债度日 艰难求生
  梅兰芳断了经济来源,生活自然拮据,他只好挥泪出卖北京的房子,接着又出卖自己多年收集的藏品。尽管这样,后来还是举债度日,向亲友借了一笔钱。有的好友得知他家生活陷入绝境,便解囊相助。老画家叶誉虎提议与他合作,办一个国画展览,突出梅、竹的主题,以扩大社会的影响。
  沦陷区的上海,一片混乱恐慌,不是停水停电,就是空袭警报,市民生活得担心吊胆。梅兰芳在这种艰苦环境里作画,克服一系列难以想象的困难,画技大有长进。经过八个月的苦战,他一个人就画了170多件,题材十分广泛,包括仕女、佛像、花卉、松树、梅花等,同叶誉虎的作品一起,于1945年春天,在上海成都路中国银行的一所洋房里展出,受到广大参观者的好评。
  展览结束后,梅兰芳为了生活,被迫将其中大部分作品卖掉,所得收入一是还债,二是安排家庭生计,三是资助剧团里生活更困难者。梅兰芳苦涩地回忆着这几年的沧桑历程,心境忧闷地对朋友说:“一个演员正在表演力旺盛之际,因为抵抗恶劣的社会环境,而蓄须谢绝舞台演出,连嗓子都不敢吊,这种痛苦我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我之所以绘画,一半是为了维持生活,一半是借此消遣。否则,我真是要憋死了。”
  梅兰芳在抗战期间断然蓄须明志,不为民族敌人演出,表现了一代艺豪不屈不挠的刚强骨气。这一事件成为神州大地感人的佳话,在中华儿女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奋勇抗战的决心。
  【擅长角色】
  京剧行当中梅兰芳最擅演的是“旦”.京剧中把女性统称为“旦”,其中按照人物的年龄、性格又可细分为许多行当,饰演大家闺秀和有身份的妇女称为“正旦”,正旦在京剧中俗称“青衣”,这就是因为正旦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的长衫而得名。京剧《窦娥冤》中的女主角窦娥就是典型的青衣角色。青衣的表演庄重娴静,秀雅柔婉,以唱功为主,一般说来,青衣的唱腔旋律优美,细腻婉转。
[编辑本段]所做贡献
  梅兰芳先生在促进我国与国际间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我国向海外传播京剧艺术的先驱。他曾于1919年、1924年和1956年三次访问日本,1930年访问美国,1935年和1952年两次访问苏联进行演出,获得盛誉,并结识了众多国际著名的艺术家、戏剧家、歌唱家、舞蹈家、作家和画家,同他们建立了诚挚的友谊。他的这些活动不仅增进了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使我国京剧艺术跻入了世界戏剧之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梅兰芳先后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先后任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国京剧院院长,195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
  梅兰芳先生是中国表演艺术的象征,是我国人民的骄傲。
梅兰芳弟子
  梅兰芳的弟子颇多,著名的弟子及梅派传人有:魏莲芳、李斐叔、李世芳、刘元彤、张君秋、言慧珠、杜近芳、丁至云、罗蕙兰、顾正秋、杨荣环、梅葆玖、沈小梅、陈正薇、杨秋玲、张春秋、李玉芙、李炳淑、夏慧华、李经文、杨葆荣、董圆圆、魏海敏、张晶、梁维玲、李洁、王艳、郭睿玥、张馨月等。
  梅葆玖,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之幼子,他致力于梅派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培养了李胜素、董圆圆、张晶等梅派后学。
  程砚秋、张君秋已分别自成一家,杜近芳也有自己的特色,完全宗梅且能形神兼备的是言慧珠。此外,陆素娟、顾正秋等也各有千秋。杨荣环则兼学尚(小云)派,所演《霸王别姬》、《宇宙锋》、《穆桂英挂帅》等剧也有梅派风采。近年习梅派的传人有沈小梅等。票友中宗梅者极多,较著者有南铁生、孟广亨、杨畹农、包幼蝶等。
  梅兰芳的再传弟子(学生的学生)主演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京剧、昆曲电影
  《龙江颂》(魏莲芳和言慧珠的学生李炳淑演女主角江水英)
  《杜鹃山》(言慧珠的学生杨春霞演女主角柯湘)
  《白蛇传》(魏莲芳和言慧珠的学生李炳淑主演)
梅兰芳作品
  梅兰芳先生在舞台上度过近60个春秋,究竟演出过多少剧目,很难说出精确数字。我有幸整理过梅先生收藏的大量资料,仅从见到的戏单、说明书、海报和专刊等资料中进行了初步整理。他早期及中、晚期公开演出的剧目约有一百六七十出,当然肯定不会止有此数。下面把梅先生演出过的剧目名称及在戏中饰演的角色,分门别类写出供参考。  
  (一)梅兰芳先生演出的传统戏中,大部分是正工青衣戏,均是他早年演出的,有些在戏中担任配角,个别剧目在中期仍有演出,有的还在国外演出过。这部分剧目有:
  《战蒲关》(又名《忠义节》)中的徐艳贞
  《搜孤救孤》中的程婴之妻
  《浣纱记》中的浣纱女
  《桑园寄子》中的金氏
  《朱痕记》中的赵锦荣
  《岳家庄》中的岳云之姐
  《九更天》(又名《马义救主》)中的马义之女
  《朱廉寨》中的马昭仪
  《延安关》中的双阳公主
  《缇荣救父》中的缇荣
  《空谷番》中的姚梦兰
  《摘缨会》中的许姬
  《煤山恨》中的周后
  《孝感天》(又名《掘地见母》)中的共叔段
  《桑园会》中的罗敷女
  《别宫》中的孙尚香
  《祭江》中的孙尚香
  《孝义节》中的孙尚香
  《截江夺斗》中的孙尚香
  《打金枝》中的升平公主
  《二度梅》(又名《落花园》)中的陈杏元
  《彩楼配》中王宝钏
  《三击掌》中的王宝钏
  《探寒窑》(又名《母女会》)中的王宝钏
  《武家坡》中的王宝钏
  《赶三关》中的代战公主
  《大登殿》中的王宝钏
  《祭塔》中的白素贞
  《二进宫》中的李艳妃
  《三娘教子》(又名《双官诰》、《王春娥》)中的王春娥
  《四郎探母》中的铁镜公主
  《女起解》中的苏三
  《玉堂春》中的苏三
  《御碑亭》中的孟月华
  《梅玉配》中的苏玉莲
  《儿女英雄传》中的张金凤
  《雁门关》(又名《南北台》)中的青莲公主
  《法门寺》中的宋巧姣
  《珠砂痣》中的江氏
  《六月雪》中的窦娥
  《打渔杀家》(又名《庆顶珠》)中的肖桂英
  《游龙戏凤》(又名《梅龙镇》)中的李凤姐
  《甘露寺》中的孙尚香
  《美人计》中的孙尚香
  《回荆州》中的孙尚香
  《审头刺汤》(又名《一捧雪》)中的雪艳
  《天河配》中的织女
  《穆柯寨》中的穆桂英
  《枪挑穆天王》中的穆桂英
  《宝莲灯》(又名《二堂舍子》)中的王桂英
  《双金莲》中的潘金莲
  《五花洞》中的潘金莲
  《四五花洞》中的潘金莲
  《六五花洞》中的潘金莲
  《八蜡庙》中的张桂兰
  《破洪州》中的穆桂英
  《樊江关》中的薛金莲
  《头本虹霓关》中的东方氏
  《二本虹霓关》中的丫环
  《长坂坡》中的糜夫人
  《金针刺红蟒》(《混元盒》中一折)中的红蟒
  《琵琶缘》(《混元盒》中一折)中的蝎子精
  《南天门》(又名《走雪山》)中的玉姐
  《汾河湾》中的柳迎春
  《春秋配》中的姜秋莲
  《龙凤呈祥》(又名《全部美人计》)中的孙尚香
  《红鬃烈马》(又名《素富贵》、《全部王宝钏》)中的王宝钏
  (二)梅兰芳在中期演出中,曾在一些义务戏和堂会戏中,反串过各种角色,目前整理见到的有:
  《辕门射戟》中的吕布
  《八蜡庙》中的黄天霸
  《镇檀州》中的杨再兴
  《三江口》中的周瑜
  《艳阳楼》中的呼延豹
  (三)梅兰芳在1913年第一次赴上海演出归来后,在几年内编排了五出时装新戏,这种创新精神,当时受到观众极大欢迎。这几出戏是:
  《孽海波澜》中的孟素卿
  《宦海潮》中的余霍氏
  《邓霞姑》中的邓霞姑
  《一缕麻》中的林纫芬
  《童女斩蛇》中的李寄娥
  (四)梅兰芳从1915年起不足十年间,编演了大量新戏,特别是古装剧中,创造了很多新的艺术表现手法,载歌载舞。这些剧目至今仍受到国内外广大观众的欢迎。它们是:
  《嫦娥奔月》中的嫦娥(花镰舞)
  《天女散花》中的天女(长绸舞)
  《麻姑献寿》中的麻姑(盘舞)
  《上元夫人》中的上元夫人(云帚舞)
  《洛神》中的宓妃(独舞、群舞)
  《红线盗盒》中的红线女(拂尘舞)
  《木兰从军》中的花木兰(单剑舞)
  《霸王别姬》中的虞姬(双剑舞)
  《廉锦枫》中的廉锦枫
  《前部西施》中的西施(羽舞)
  《后部西施》中的西施(后改一晚演出)
  《头本太真外传》中的杨玉环(从“拈香奇遇”至“太真出浴”)
  《二本太真外传》中的杨玉环(从“太白醉写”至“梦游月宫”)
  《三本太真外传》中的杨玉环(从“禄山求职”至“翠盘艳舞”)
  《四本太真外传》中的杨玉环(从“御前面秦”至“玉真梦会”)
  (五)梅兰芳在20世纪20年代前,根据名著《红楼梦》编演了三出剧目,这在当时北方是第一次出现红楼戏,给京剧舞台又增添了异彩。
  《黛玉葬花》中的林黛玉
  《千金一笑》(又名《晴雯撕扇》中的晴雯)
  《俊袭人》中的袭人
  (六)梅兰芳对一些老剧目或其他剧种的剧目,进行重新创作,在每出戏中都注入许多新的艺术因素,付出了大量创造性劳动,其中有的戏已成为梅派艺术的精品。剧目有:
  《牢狱鸳鸯》中的郦珊珂
  《春灯谜》中的韦影娘
  《宇宙锋》中的赵艳容
  《贵妃醉酒》中的杨玉环
  《凤还巢》中的程雪娥
  《抗金兵》中的梁红玉
  《生死恨》中的韩玉娘
  《穆桂英挂帅》中的穆桂英
  (七)梅兰芳由于爱好和有志于提倡昆曲,向多位名家学习并积极倡导演出,引起观众对昆曲这一古老剧种的重视,使昆曲这支兰花重放异彩。他演出的昆曲剧目中,有的已成为梅派代表剧目,受到国内外观好评。他演出的昆曲剧目有:
  《白蛇传》(金山寺中的白蛇)(断桥中的白蛇)
  《孽海记》(思凡中的赵色空)
  《牡丹亭》(春香闹学中的春香)(游园惊梦中的杜丽娘)
  《西厢记》(佳期·拷红中的红娘)
  《风筝误》(惊丑·前亲·逼婚·后婚中的俊小姐)
  《玉簪记》(琴桃·偷诗·问病中的陈妙常)
  《狮吼记》(梳妆·跪池·三怕中的柳氏)
  《金雀记》(觅花·庵会中的井文鸾)(乔醋·醉圆中的巫彩凤)
  《铁冠图》(刺虎中的费贞娥)
  《昭君出塞》(出塞中的王昭君)
  《长生殿》(鹊桥·密誓中的杨玉环)
  《南柯记》(瑶台中的金枝公主)
  《渔家乐》(打舟·藏舟中的邬飞霞)
  《翡翠园》(盗令·杀舟--游街中的赵翠儿)
  《奇双会》(又名《贩马记》)(哭监·写状中的李桂枝)(三拉·团圆中的李桂枝)
梅兰芳年谱
  梅兰芳先生在:
  1894年
  10月22日出生在北京前门外李铁拐斜街一座梨园世家的旧居。
  1899年
  梅兰芳在北京百顺胡同附近一家私塾读书。
  1902年
  正式拜吴菱仙为师,学习青衣戏,学的第一出戏是《战蒲关》,后又学习了《二进宫》、《三娘教子》等共约三十余出戏。
  1904年
  8月17日(农历7月7日),在北京“广和楼”戏馆第一次登台,在《长生殿·鹊桥密誓》里演织女。
  1907年
  梅兰芳家从百顺胡同移居卢草园。正式搭班“喜连成”演出。
  1908年
  8月14日母亲杨长玉病逝。后全家移居鞭子巷头条。
  1910年
  梅兰芳与王明华结婚。本年起,开始养鸽子的业余爱好。
  1912年
  第一次与谭鑫培同台演出,演出剧目《桑园寄子》。
  1913年
  10月31日接受上海许少卿邀请首次赴上海演出(是梅兰芳第一次离开北京)。11月16日第一次贴演扎靠戏《穆柯寨》也是他第一次唱大轴戏。本年,开始研究新腔并学习昆曲。全家移居北京鞭子巷三条。
  1914年
  1月,在庆丰堂与王蕙芳同拜陈德霖为师。本年,又先后从师乔蕙兰、李寿山、陈嘉梁学习昆曲。又从路三宝、王瑶卿学戏。7月至10月,在“翊文社”最初尝试创编了时装新戏《孽海波澜》。本年,梅兰芳对化装、头饰方面进行了改革。
  1915年
  4月10日,在北京吉祥园上演创编时装新戏《宦海潮》。
  4月16日,在北京吉祥园上演创编时装新戏《邓霞姑》。
  10月31日,在北京吉祥园首演创编古装新戏《嫦娥奔月》。第一次在京剧舞台上使用追光,梅兰芳则把灯光的作用向前推进了一步。
  本年,梅兰芳开始学习绘画,绘画老师画家王萝白。此后,又结识了画家陈师曾、金拱北、姚茫父、陈半丁、齐白石等。同时并与收藏家朱翼庵订交,广泛观赏书画和古器物。
  1916年
  1月14日,在北京吉祥园上演创编的新戏《黛玉葬花》。
  4月19日--21日在北京吉祥上演创编时装新戏《一缕麻》。
  1917年
  梅兰芳创编了神话歌舞剧《天女散花》。
  1918年
  梅兰芳演出《游园惊梦》。梅派《游园惊梦》堪称中国戏曲艺苑中的奇葩。同年创编演出了《麻姑献寿》、《红线盗盒》。
  1919年
  4月21--5月27日应日本帝国剧场邀请,携同“喜群社”访问日本进行演出。先后在东京、大阪、神户等地演出。
  12月应近代实业家张謇邀请,第一次到江苏南通演出。
  1920年
  第一次拍摄无声电影《春香闹学》。
  1921年
  年初,与杨小楼合作组织"崇林社"剧团。年末,与福芝芳结婚。
  1922年
  2月15日在北京第一舞台首演创编新戏《霸王别姬》。
  夏季,梅兰芳独自组建"承华社"剧团。
  10月15日--11月22日应香港太平戏院邀请,率"承华社"剧团140余人赴港演出。
  1923年
  首创在京剧伴奏乐器中增加上二胡,使京剧音乐更加丰富。
  11月在北京开明戏院上演创编新戏《洛神》。
  11月在北京真光剧场上演创编新戏《廉锦枫》。
  1924年
  5月,在北京寓所接待印度著名学者、诗人、作家泰戈尔。
  10月9日--11月22日梅兰芳应日本帝国剧场社长邀请,第二次访问日本。先后在东京、大阪、京都等地演出。
  1925年
  本年,创编新戏头本、二本《太真外传》。
  1926年
  本年,创编新戏三本、四本《太真外传》。
  在北京东城无量大人胡同梅宅接待来访问的瑞典王储夫妇。
  1927年
  本年,被评为京剧“四大名旦”之首。
  创编新戏《俊袭人》。
  1928年
  4月6日在北京中和戏院首演创编新戏《凤还巢》。
  夏季,在北京编演了新戏全本《宇宙锋》。
  本年,第二次赴香港演出。
  1930年
  1月18日--7月率“承华社”剧团部分演员经日本横滨、加拿大维多利亚赴美国演出。先后在西雅图、芝加哥、华盛顿、纽约、旧金山、洛杉矶、圣地亚哥、檀香山等地演出72天。
  美国波摩拿学院、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分别授予梅兰芳文学荣誉博士学位。
  1931年
  5月,与余叔岩、齐如山、张伯驹等人创办“国剧学会”。
  本年,第三次率团赴香港演出。
  1932年
  梅兰芳从北京迁居上海。
  1933年
  在上海天蟾舞台上演了创编新戏《抗金兵》。
  1935年
  2月21日--4月21日率剧团赴苏联演出访问。在苏联先后与戏剧大师斯坦尼拉夫斯基、布莱希特会面。
  4月--8月赴波兰、德国、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等国进行戏剧考察。后经埃及、印度回国。
  1936年
  2月26日在上海天蟾舞台上演了创编新戏《生死恨》。
  1938年
  年初,携家眷和剧团演职员再次赴香港演出。全家留居香港。
  1941年
  本年,蓄须明志,息影舞台。
  1942年
  本年夏,由香港返回上海。从此,杜门谢客。
  1945年
  10月,重新登台,在上海美琪大戏院与俞振飞合作演出了昆曲《断桥》、《游园惊梦》等剧目。
  1948年
  6月--11月在上海联华三厂拍摄彩色片《生死恨》。
  1949年
  7月,出席中华全国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9月30日,当选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10月1日,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活动。
  1951年
  4月,任命梅兰芳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
  7月,全家从上海迁回北京,定居护国寺街1号。(现梅兰芳纪念馆)
  1952年
  12月出席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行的世界人民和平大会。
  本年,与苏联著名舞蹈大师乌兰诺娃在北京会面。
  1953年
  10月,梅兰芳当选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1954年
  9月,梅兰芳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
  1955年
  1月,任命梅兰芳为中国京剧院院长。
  4月,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戏剧家协会联合为梅兰芳周信芳举办了舞台生活50年纪念活动。
  2月--8月拍摄《梅兰芳舞台艺术》戏曲片,12月制作完成。
  1956年
  5月26日--7月16日,应日本朝日新闻社等团体邀请,在周恩来总理直接关心和帮助下,组建了阵容最强大的访日京剧代表团,梅兰芳任团长。这也是梅兰芳第三次访问日本。先后在东京、九州、大阪、京都、名古屋等地演出。
  1957年
  6月7日,国际舞蹈协会主席海尔格来到北京授予梅兰芳荣誉奖章。
  1959年
  5月25日,在北京人民剧场上演创编新戏《穆桂英挂帅》。
  1960年
  1月21日,《游园惊梦》彩色电影片拍摄完成。
  4月15日,北京市人民委员会任命梅兰芳为梅剧团团长。
  1961年
  5月31日,在中国科学院为科学家们演出《穆桂英挂帅》,这是梅兰芳在舞台生涯中的最后一次演出。
  7月9日,任命梅兰芳为中国戏曲学院院长。
  8月8日凌晨5时,梅兰芳在北京病逝。
梅兰芳故居
  (作者:王之鸿)红星胡同属东城区建国门地区,是东单北大街路东从南往北数的第七条胡同。胡同原来自西向东沟通东单北大街和朝阳门南小街,长700多米。明代,称“吴良大人胡同”;清代,因胡同内有一座无量庵,遂称“无量大人胡同”;1965年整顿地名时改称“红星胡同”。如今,胡同中段被堵,东西已不通行。
  红星胡同61号,旧时的门牌为无量大人胡同24号,在胡同内中段路北,坐北朝南,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所在地。1958年9月,中国摄影学会(1979年更名为“中国摄影家协会”)由王府井大街12号迁入此院。1987年春,中国摄影家协会拆除了院内原有建筑,建成南、北两座办公楼。
  据房屋档案记载:无量大人胡同24号是一座有东跨院的三进宅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496平方米,共有房屋96.5间,包括一座三层中式楼房;院落之间靠过厅和游廊相连,街门为三步台阶的广亮大门,建在红星胡同北侧,后门开在遂安伯胡同(已并入金宝街)南侧。
  1920年,梅兰芳将此宅买下,住到1932年迁居上海之时;1943年,梅兰芳迫于生计将此宅卖出。
  梅兰芳在无量大人胡同24号居住之时已是享誉中外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了。他在这座宅院里接待过诸如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美国好莱坞影帝范朋克、意大利女歌唱家嘉丽—古契、日本著名歌舞伎表演艺术家守田勘弥以及当时的瑞典王储古斯塔夫六世夫妇、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夫人等众多国际上的名流……梅兰芳的儿媳屠珍在《京城艺术沙龙——无量大人胡同24号》一文中写道:“无量大人胡同内梅先生的客厅缀玉轩成为人文荟萃的地方,真可说是京城一处‘艺术沙龙’。梅先生的文学修养和历史知识,就是在众多友人谈文论艺,臧否人物,上下古今,无所不及的氛围中,得到了熏陶和提高。”
  也是在无量大人胡同24号居住期间,梅兰芳西装革履、衣冠楚楚地叩开了音乐家刘天华的家门。梅兰芳拜访刘天华的目的是请刘天华用五线谱记录自己的演唱,用句眼下时髦的话讲,就是让中国戏剧的曲谱与国际接轨。须知,1927年的梅兰芳在戏剧界的名气如日中天,但他却仍在为中国戏剧的发展艰苦跋涉。两年后,在中国戏剧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梅兰芳戏曲集》正式出版,刘天华也因此更加名声大振。
  梅兰芳(1894—1961),中国戏剧艺术大师,名澜,字畹华,原籍江苏泰州,生于北京。曾任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剧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有《梅兰芳文集》、《梅兰芳演出剧本选集》和自述传记《舞台生活四十年》存世。
  梅兰芳出生于梨园世家,从其祖父梅巧玲到梅兰芳已是三代京剧旦角。梅兰芳8岁学戏,11岁登台,在五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塑造了大量真切感人的艺术形象,被誉为“美神”。从1919年到1960年,他三次赴日本、两次赴苏联、一次赴美国进行访问演出,并被美国波摩那学院和加利福尼亚学院授予“文学博士”学位,是第一位将京剧艺术推向世界的人。梅兰芳开创的“梅派”戏剧表演艺术,与俄国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创立的演剧体系、德国布莱希特的演出流派并称“世界三大表演体系”。
  梅兰芳在艺术方面自是宗师,在为人方面也堪称楷模。抗日战争期间,梅兰芳留居香港、上海,在敌伪统治下蓄须明志,拒绝演出。著名画家丰子恺赞曰:“茫茫青史,为了爱国而摔破饭碗的‘优伶’,有几人欤?”
  梅兰芳认为,中国戏剧在服装、道具、化装、表演上综合起来可以说是活动的水墨画,应该从绘画中吸取对戏剧有帮助的养料。于是他研习作画并向一些绘画名家求教,其中包括齐白石,而齐白石又非常喜爱梅兰芳的戏剧。齐白石对梅兰芳而言是亦师亦友,而梅兰芳对齐白石却是毕恭毕敬。有一次,在一处堂会上梅兰芳见齐白石进来而没人招待,便急忙迎上去将齐白石搀扶到前排就座。大家看到梅兰芳热情招待一位衣着非常朴素的老人,有人便问:“这个老头子是谁呀?”梅兰芳高声回答:“这是名画家齐白石先生,是我的老师。”事后,齐白石颇为欣慰地赋诗一首:
  曾见前朝享太平,布衣蔬食动公卿。
  而今沦落长安市,幸有梅郎识姓名。
  还有一次,是一个农历腊月廿三晚上的演出,名角荟萃,梅兰芳唱大轴《贵妃醉酒》,接齐白石到剧场看戏。演出结束后,齐白石到后台看望梅兰芳,一落座便说腿脚有点麻木。还没卸装的梅兰芳说:“一定是坐的时间长,脚受凉了……”说着,就蹲下身将齐白石的鞋脱掉,抱起齐白石的双脚放在胸前用手焐着,喊人赶快打盆热水给白石老人烫烫脚。在场的人惊呆了,齐白石热泪纵横,大概已经无法再用诗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了。
  梅兰芳4岁丧父,15岁时又失去了母亲。幼年失怙,自是生活坎坷,祖母陈太夫人在梅兰芳的成长过程中倾注了大量心血。梅兰芳感恩图报,买下无量大人胡同房产的目的之一,就是让祖母在舒适的环境中颐养天年。
  1924年,陈太夫人辞世。以梅兰芳的社会名望和经济实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必然要大操大办。灵棚四周摆满花圈、挂满挽幛和挽联,棚顶垂下番(喇嘛)、道、禅、尼的筒幡。
  开吊之日①摆的是燕翅席。吊唁宾客中除至亲好友,还有各界名流,梨园名宿、军政要员、商业巨子纷至沓来;可是,也有几十口子“赶份子”②的客人不请自到。这些“赶份子”的人都是附近的街坊,有住无量大人胡同和遂安伯胡同的,也有住东、西石槽胡同和南小街的;他们当中有棚户、有摊贩,也有拉洋车的、捡破烂的,反正都是一伙子穷哥们。据当时目击者回忆,有的穷孩子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甚至光着两只脚丫子。他们每人随20枚(约合现在的两块钱)的“份子”,然后依次在陈太夫人灵前磕头。“赶份子”的客人每磕一个头,梅兰芳必还一个头。
  按例,吊唁宾客行礼之后依次入席。几十口子穷哥们的到来,打乱了知客(招待人员)的计划。管事的犯了难,只好向披麻戴孝的梅兰芳请示:“老板,附近不少拉车的、捡破烂的穷朋友来‘赶份子’,您看,是不是变通一下,改摆几桌像‘接三’③那样的炒菜面?”梅兰芳立马拦住:“不行!怎么能嫌贫爱富呢!都是一样给老太太行礼来的,是看得起咱们。人有大小,口无尊卑。一律照常摆翅子席!找账房要钱去买,少一道菜也不行!”
  “人有大小,口无尊卑”,可谓醒世恒言矣! 
  注:
  ①开吊之日,旧时丧礼的正日子。
  ②赶份子,北京土语,指平素并无过多接触的人,自愿主动地为婚丧等事送钱,也叫“赶情儿”、“赶人情”,表示主动亲近。
  ③接三,旧时丧礼中的一种仪式,即人死后第三天,作佛事、设祭。 
  参考资料: 
  《舞台生活四十年》(团结出版社)
  《名人与老房子》(北京出版社)《梅兰芳不嫌贫爱富善待“赶份子”的贫苦大众》(作者关其放载《党史信息报》
  《做人与处世》(作者浩森)《探索长卷迷踪》(王雁来整理载《中国电视报》)《50年,那些值得留住的记忆》(《中国摄影报》特刊)
[编辑本段]有关梅兰芳的纪念文章
  纪念文章1-梅兰芳同志千古(作者:老舍)我们正在大兴安岭上游览访问,忽然听到梅兰芳同志病逝的消息。我们都黯然久之,热泪欲坠!我们之中,有的是梅大师的朋友,有的只看过他的表演,伤心却是一致辞的。谁都知道这是全国戏曲界的一个重大损失!
  我有许多话要说,但是心中悲痛,无法安排好我的话语。我只好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在这心酸意乱的时刻中,我已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无法有条有理的讲话!
  我与梅大师一同出国访问过两次,一次到朝鲜,一次到苏联。在行旅中,我们行则同车,宿则同室。在同车时,他总是把下铺让给我,他睡上铺。他知道我的腰腿有病。同时,他虽年过花甲,但因幼工结实,仍矫健如青年人。看到他上去下来,那么轻便敏捷,我常常对友人们说:大师一定长寿,活到百龄是很可能的!是呀,噩耗乍来,我许久不能信以为真!
  不论在车上,还是在旅舍中,他总是早起早睡,劳逸结合。起来,他便收拾车厢或房间:不仅把被子叠得整整齐齐,而且不许被单上有一些皱纹。收拾完自己的,他还过来帮助我。他不许桌上有一点烟灰,衣上有点尘土。他的手不会闲着。他在行旅中,正如在舞台上,都一丝不苟地处理一切。他到哪里,哪里就得清清爽爽,有条有理,开辟个生活纪律发着光彩的境地。
  在闲谈的时候,他知道的便源源本本地告诉我;他不知道的就又追问到底。他诲人不倦,又肯广问求知。他不叫已有的成就限制住明日的发展。这就难怪,他在中年已名播全世,而在晚年还有新的贡献。他的确是活到老、学到老的人。
  每逢他有演出任务的时候,在登台前好几个小时就去静坐或静卧不语。我赶紧躺开他。他要演的也许是《醉酒》,也许是《别姬》。这些戏,他已演过不知多少次了。可是,他仍然要用半天的时间去准备。不,不仅准备,他还思索在哪一个身段,或某一句的行腔上,有所改进。艺术的锤炼是没有休止的!
  他很上就到后台去,检查一切。记得:有一次,他演《醉酒》,几个宫娥是现由文工团调来的。他就耐心地给她们讲解一切,并帮助她们化装。他发现有一位宫娥,面部的化装很好,而耳后略欠明洁,他马上代她重新敷粉。他不许舞台上有任何敷衍的地方,任何对不起观众的地方。舞台是一幅图画,一首诗,必须一笔不苟!
  在我这次离京以前,他告诉我:将到西北去演戏,十分高兴。他热爱祖国,要走遍各省,叫全国人民看见他,听到他,并向各种地方戏学习。他总是这样热情地愿献出自己的劳动,同时吸收别人的长处。五十多年的舞台生活,他给我们创造了多少新的东西啊!这些创造正是他随时随地地学习,力除偏见与自满的结果。
  他不仅是京剧界的一代宗师,继往开来,风格独创,他的勤学苦练,自强不息的精神,他的爱国爱党,为民族争光的热情,也是我们一般人都应学习的!
  在朝鲜时,我们饭后散步,听见一间小屋里有琴声与笑语,我们便走了进去。一位志愿军的炊事员正在拉胡琴,几位战士在休息谈笑。他就烦炊事员同志操琴,唱了一段。唱罢,我向大家介绍他,屋中忽然静寂下来。待了好一会儿,那位炊事员上前拉住他的双手,久久不放,口中连说:梅兰芳同志!,梅兰芳同志!这位同志想不起别的话来!
  今天我在兴安岭中,大草原上,也只能南望悲呼:梅兰芳同志!梅兰芳同志!梅兰芳同志离开我们了,梅兰芳同志永垂不朽!
    【纪念文章2:梅兰芳魂归万花山】 (作者:崔墨卿)北京海淀西山自古就是帝王将相和文人墨客钟爱的地方,春到西山踏青赏花吟诗作赋,冬到西山踏雪寻梅饮酒作乐,死后也要把尸埋在西山。因此,几百年来在海淀西山名墓名园比比皆是。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的墓园就在西山。
  在香山碧云寺东北侧约一里远的地方有一座万花山,山脚下有一座万花娘娘庙,因年代久远寺庙早已不存,只留下一些残砖断壁。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期,一年春天,梅兰芳因到碧云寺降香,路过万花山下一眼相中了此地,便斥资把它买了过来。初期曾在此建造了一些房屋,夏避暑,冬消闲,这里成了梅家一处市外的别墅,直到梅兰芳先生原配夫人王明华和梅兰芳相继去世以后,这里才真正变成了一座墓地。
  今天在离废寺不远的地方,有一处用水泥浇成的一朵大大的梅花,梅花中间就是梅兰芳和两位夫人王明华、福芝芳长眠的地方。
  梅兰芳(1894年—1961年)祖居江苏泰州,生在北京前门外李铁拐斜街,其祖父梅巧玲乃清“同光十三绝”之一,专攻京剧旦角,以演《四郎探母》中的萧太后最为传神,人称“活太后”。其父梅竹芬承袭父业仍唱旦角,不幸青年丧命,抛下发妻幼子。梅兰芳幼年丧父,四岁丧母,多亏伯父梅雨田收养在侧,又多方拜师学艺,终成了一代名伶。
  梅兰芳七岁学戏,十一岁登台,工青衣,并演刀马旦。开蒙老师吴菱仙,初学正工青衣戏如《二进宫》、《三击掌》、《别窑》、《祭江》等。光绪甲辰年(1905年)7月7日首次与斌庆班合作,在前外广和楼出演《天河配》织女一角,因年纪小个子矮由师傅亲自抱着扶上鹊桥。据说梅兰芳在拜吴菱仙前,曾拜朱小霞为师,学一段时间后朱认为梅兰芳天赋不够,劝其改行,临别时说了一句:“祖师爷没有给你留下这碗饭。”就是这句临别赠言不但没有使梅兰芳改投他门,反而激励他奋发上进,在其五十余年的艺术生涯中,勤学苦练,广采博收,不但把京剧生旦净末丑的优秀唱腔作为学习的蓝本,还向中国的曲艺学习,向国外的歌剧和芭蕾舞剧学习,在学习与继承的道路上大胆创新,首创京剧唱腔南梆子,在京剧的表演、服饰道具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处理方法,使其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地步。
  梅兰芳还是中国第一个获得戏剧博士的演员,他1919年率团首次出访日本,还先后访问过美国与欧洲的德国、英国、法国、奥地利、比利时及俄罗斯等国,他的出访不仅把中国的京剧介绍给了广大外国朋友,同时也向其他国家学习了他们的戏剧表演,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表演艺术。
  梅兰芳还是个有民族正义感、有良知的表演艺术家。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9·18事变”,侵占了我国东三省广大地域,他先后编演了京剧《抗金兵》和《生死恨》,表达了中华民族宁死不屈的抵抗侵略的决心。当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以后,他毅然告别了舞台,先后隐居香港和上海,蓄须明志誓死不为日本鬼子演出,为了自己家人的生活和接济京剧界同仁,他靠出卖丹青度过了艰难困顿的岁月,成了中国京剧界抗敌的表率。
  新中国成立后,梅兰芳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重视,曾任中国剧协和中国政协的重要职务,1961年,以一出新编京剧《穆桂英挂帅》,告别了他心爱的观众和北京,从此长眠在海淀香山碧云寺下的万花山下。
  文化名人交往趣事:丰子恺与梅兰芳
  丰子恺先生多才多艺,在美术、文学、音乐、建筑等领域均有建树,但是他早年却不看京剧。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受五四反传统思想影响,认为京剧中封建主义毒素太多的缘故。1933年,他在家乡盖起缘缘堂之后,买了一台留声机和一大堆西洋音乐唱片,顺便还买了几张梅兰芳的唱片作为点缀。没想到这几张唱片居然让他成了一个水平很高的戏迷。
  他认为,与西洋音乐相比,京剧至少有三个特点。第一是没有和声,因此它的美来自于旋律。这种旋律可以表现丰富的人物个性和复杂的戏剧冲突,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第二是注重夸张,比如“善良正直的人,脸色光明威严,不妨夸张为红;奸邪暴戾的人,脸色冷酷阴惨,不妨夸张为白;好勇斗狠的人,其脸孔峥嵘突厄,不妨夸张为花”。第三是善于运用象征手法,比如开门、骑马、划船,只要做一个手势,执一根马鞭,拿一支船桨,就可以表达所需要的内容。
  抗日战争中,丰子恺逃到重庆,因敬仰梅兰芳的爱国情操和高尚人格,曾将其蓄须明知的照片挂在墙上。抗战胜利后,他回到上海,在连续看了梅兰芳的五场演出之后,突然意识到那美妙的歌声、艳丽的姿态,都是由身体“这架巧妙的机器”表现出来的,因此他很想看看“这架巧妙的机器”在卸妆以后究竟是什么模样。
  见面之后,丰子恺发现如果按照西方的审美标准,梅兰芳的身材和容貌可以与维纳斯比美;再加上他那得体的手势,动听的音调,让人感到这简直是上帝之手制造的一件“精妙无比的杰作”。这时他想到一个问题:如果说政治家是通过建功立业使自己虽死犹生、文学家是通过作品使自己不朽的话,那么表演艺术家必须依靠身体才能把技艺传之后世。然而人的生命又非常脆弱,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将会成为莫大的遗憾,因此他劝梅兰芳多灌唱片,多拍电影,以便把原汁原味的梅派艺术保留下来,但是梅兰芳却表示困难很大。也许是初见面吧,他们未能就这个问题作深入交谈。从梅家出来已经是夜幕降临,丰子恺不由得抱怨道:造物主啊,既然你不能延长“这架机器”的使用年限,为什么要把他造得这样精巧呢?
  与丰先生相比,他的长女丰陈宝和四女儿丰一吟更爱京剧,因此她们也想一睹这位京剧大师的“芳容”。一年之后,丰子恺带着两个女儿再次拜访梅兰芳。
  丰子恺认为,如果说上一次他是带着某种宗教情怀去造访的话,那么这一次则是带着艺术问题来请教了。见面以后,两人谈到了象征的问题。梅先生说,他在莫斯科参观苏联人排戏,为了表演“跳水”,先让几个人扯着一大块白布使劲抖动,形成“水波”,然后让演员从布上的一个洞跳进去,再从另一个洞钻出来,才能完成表演。相比之下,京剧的《打渔杀家》就简单多了,只要演员将身体上下起伏,就可以表示水的波浪。说到这里,坐在沙发里的梅兰芳仅仅作了几个动作,就把人在水中的样子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让丰子恺想到自己的老本行——漫画。他画人物,常常是只画嘴巴或眼睛,有时连嘴巴或眼睛也不画,但是评论家却说他的画是“寥寥数笔,神气活现”。有人甚至以《丰子恺不要脸》为题来调侃他,说他是“独创一格”。想到这里,他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象征手法的运用不仅使艺术的表现趋于简单,还可以为观众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他认为,如果把一个人的五官全部画出来,反而会给人一览无余的感觉,这实在是一种费力不讨好的笨办法。
  丰子恺是一个通人,所以他能在京剧和漫画这两种艺术形式中找到它们相通之处。相反,如果他仅仅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对专业之外的世界了无兴趣,他肯定不会有这种感悟,也不会成为一个大师级人物。

0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神界龙王

军人军事区 版主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积分
15787
沙发
发表于 2009-1-27 07:50:26 | 只看该作者
这也是个精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梦幻天堂·龙网

GMT+8, 2024-11-10 19:06 , Processed in 0.193933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