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天堂·龙网
标题:
[日本][恐怖][杀人游戏].1967.720p.AC3.x264-CHD[4.12GB]
[打印本页]
作者:
yuiuyu
时间:
2016-1-9 12:39
标题:
[日本][恐怖][杀人游戏].1967.720p.AC3.x264-CHD[4.12GB]
[attach]1014120[/attach]
◎译 名 杀人游戏/杀手烙印
◎片 名 Koroshi no rakuin/Branded to Kill
◎导 演 铃木清顺 Seijun Suzuki
◎主 演 Jô Shishido ... Goro Hanada
Kôji Nanbara ... No. 1
Isao Tamagawa ... Michihiko Yabuhara
Anne Mari ... Misako Nakajo
Mariko Ogawa ... Mami Hanada
Hiroshi Minami ... Gihei Kasuga
◎年 代 1967年6月15日
◎国 家 日本
◎类 别 动作 / 犯罪 / 剧情
◎语 言 日语
◎IMDb评分 7.3/10 (2,760 votes)
◎IMDb链接 http://www.imdb.com/title/tt0061882/
◎片 长 91 mins 20 seconds
[关于剧情]
日本3号杀手花田五郎,接受五百万日元报酬护送黑帮头目的途中,受到2号、4号杀手的狙击。逃出险境后,花田一再遇险并结识神秘的绝世美女美纱子,九死一生回到家中,妻子真美却拔枪向他射击,她也是杀手。美纱子一再地救了他。
与幕后敌人的对决,花田拼着受了一枪赢了对决,端枪的美纱子出现在他面前,`1 号杀手是谁?`花田在自己的叫声中倒在了美纱子的子弹下。
[关于评论]
清顺身与其中的剧作团体具流八郎,集八人之力创作了本片,是清顺前期黑色冷血主义电影的一个总结,王家卫、吉姆•贾木什都声称受到了本片的影响,影片在剧情叙述和视觉语言上都有很强的前卫性。真理安娜拥有欧洲女子的面貌,那洋溢着西洋风情的神秘美女1号杀手,对全片梦幻感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令男女主人公颠倒的毒品的麻醉性,也加剧了迷离恍惚的情调。也许清顺不该就不该在用实验手法来拍娱乐片,片子对他个人在日活的前途来说是一场灾难。
十年沉寂,1967年6月15日,《杀手烙印》公映后票房惨淡,日活总经理堀久作拍案震怒:`他根本没拍过能看懂的片子!`下令将铃木清顺解雇。清顺不服,提出诉讼索赔1000万日元。一批同道成立了共同斗争会议,为他向日活争理,逐渐演发成演艺界的大规模抗议。官司断断续续打了多年,最后以日活赔偿清顺合约金100万日元了结,清顺负气之下与日活彻底划清界线,终身再也没回过日活。这一事件的大背景,是电影业受到电视等多种娱乐事业的冲击,同时电影投资者片面追求利润,限制从业者才能的独立发挥,导致创作力量枯竭。本来追求超额利润是投资者的本性,赔本的事电影商哪里会干?但解雇仍然是一种过激的方式,反映了日活老板对清顺用前卫手法拍片长期积聚的不满。日活乃至电影业的衰落不是解雇几个清顺这样的特立独行者所能挽救的,清顺退出后三年,日活于1971年结束了普通影片生产,全面转入廉价的浪漫色情片制作,是整个电影业式微的一个折射。
退出大公司,拥有了以前没有的选择自由,按理清顺可以像大岛渚、筱田正浩那样拍想拍的电影,但事实并不如此,自由从来都是相对的。清顺没有成立自己的独立制片社(工作室),没有与ATG一类的机构合作争取投资,没有资金也就拍不了片。整整十年,清顺的作品履历上留着一片空白。这一时期,他于1970年执导了16毫米电视电影《木乃伊之恋》,之后还于1979年拍摄16毫米影片《穴之牙》,1983年拍摄录像带作品《春樱》,1992年再拍录像片《弘高青春物语》。这些短篇作品剧场从未公开,在片中清顺纵情幻想,进行着先锋电影的实验,2003年他八十岁生日时第一次获得在影院上映。
他不仅在非正规影片中过着`先锋`瘾,也乐于支持其他导演的先锋实验,1975年参与了新生代导演大森一树16毫米影片的演出,作为他自己露了一回面。此后他偶尔客串一些角色,老年以后他的相貌出奇起来,当演员有不凡的扮相优势,每每给人留下深刻印象,1997年李志毅导演、金城武主演《不夜城》中那位相貌奇特的黑帮老大就是他。
[attach]1014121[/attach][attach]1014119[/attach]
作者:
gjjer
时间:
2016-1-9 15:18
谢谢分享!!!
作者:
marsar
时间:
2016-1-10 00:23
这个内容好像是王牌播音员,不是日本的片。楼主看看是不是上传错了。
作者:
opbo
时间:
2016-1-10 01:05
thanks
欢迎光临 梦幻天堂·龙网 (https://321n.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